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考延期
突发情况打乱节奏
原定于每年6月7日、8日举行的高考,因疫情首次推迟至7月7日、8日。 这一调整让考生多出一个月复习时间,但也带来心理压力——毕竟炎热的7月考试,对体力和心态都是考验。 延期通知发布后,不少学生调侃:“复习时长充值到账,但充值的是暑假时间。”政策背后的考量
教育部门强调,延期是为了保障考生健康,减少聚集风险。 部分家长担心公平性问题,比如偏远地区学生是否能适应线上备考,但官方通过统一网课资源缓解了争议。 有趣的是,许多老师建议考生用这一个月“调整生物钟”,毕竟7月的酷暑可比6月难熬多了。 时间表的“南北差异”传统文理分科地区
7月7日:上午语文,下午数学。 7月8日:文科综合/理科综合,外语。 部分地区如江苏保留自主命题,英语听力单独安排时段,考生需提前半小时入场。新高考试点地区
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海南首次实行“3+3”模式,7月7日-10日连考四天。 第三天和第四天为选考科目,每科考试时间90分钟,场次密集。 考生吐槽:“考完主科以为解放了,结果还有两天车轮战。”特殊考场的特殊安排
中高风险地区设置备用隔离考场,考生需全程佩戴口罩。 发热考生经评估后可单独参考,试卷事后消毒处理。 一位监考老师回忆:“那天有个考生戴着护目镜答题,像科幻片现场。” 考场上那些“哭笑不得”的细节文具装备的玄学
多地要求考生自备2B铅笔、橡皮和黑色签字笔,但总有“马大哈”忘带。 某考场老师贡献了年度金句:“我这儿有笔,但没带脑子来的同学自己想办法。” 部分地区试点人脸识别入场,有考生因为发型变化太大,机器三次识别失败,最后靠指纹救场。天气与后勤的博弈
7月高温导致考场空调开足马力,结果某考场电路跳闸,学生边擦汗边写作文。 家长送考队伍中,有人举着“985211”应援牌,被路人误认为是新出的手机型号。 为送准考证上演“生死时速”,事后考生在微博致谢:“叔叔,我作文差点写您的事迹。” 考后众生相:从对答案到填志愿走出考场的24小时
数学考完当晚,微博热搜前五全是“金字塔”“天坛数地砖”等考题关键词。 有考生组团去网吧通宵打游戏,结果发现身份证还在考场储物柜。 一位妈妈在考场外抱着女儿大哭:“终于不用凌晨五点起来煮鸡汤了!”填报志愿的迷惑行为
新高考地区首次实行“专业+院校”平行志愿,家长研究到崩溃:“比当年自己高考还难。” 某考生因沉迷某游戏,把计算机专业填成第一志愿,入学后才发现要学高数,悔不当初。 专家建议避开“名字好听但不知道学啥”的专业,比如“信息与计算科学”其实是数学系。 那些被时间表改变的人生复读生的双重体验
一位复读生经历了6月高考和7月高考:“去年穿短袖,今年穿短袖加流汗。” 有人因为延期多考了50分,在朋友圈晒录取通知书时配文:“感谢疫情送我上本科。” 也有考生发挥失常,自嘲道:“别人是‘生于非典,考于新冠’,我是‘考于新冠,卒于理综’。”时间表之外的故事
某农村考生为省住宿费,每天骑电动车往返30公里赴考,被媒体报道后收到爱心捐款。 武汉方舱医院的一位护士在防护服上写“高考加油”,半年后她的孩子带着这句话走进考场。 一位监考老师说:“看到学生交卷时手抖得像筛糠,突然想起20年前的自己。”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