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寿塔位于泉州城东南方向20公里的宝盖山山顶,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石塔,由僧人介殊建造于泉州海洋贸易鼎盛的南宋绍兴年间,是古泉州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,也是镇守海口、护佑商旅的精神寄托。万寿塔用花岗岩砌筑,为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塔,占地面积325平方米,通高约22米。因宝盖山是泉州湾一带的制高点,古人认为在此建塔可锁住水口以保平安,故称关锁塔。因有商人妇登塔望夫成石的传说,民间也称其为姑嫂塔,它承载了泉州民众对海洋贸易的历史记忆。万寿塔为五层八角空心楼阁式塔,是古泉州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
台海网7月19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万寿塔位于泉州湾海岸制高点宝盖山顶,登临此处,泉州湾及远近岛屿一览无遗。左侧遥望泉州湾,正对 *** 海峡,右侧直视深沪湾。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,使得该塔在南宋绍兴年间创建以来,即成为泉州港商船来往于 *** 海峡主航道的航标塔。
如明代弘治三年《八闽通志》所记载:“宝盖山,在永宁里二十都(今石狮市永宁镇)。上有石塔甚宏壮,商舶自海还者,指为抵岸之期。”千百年来,万寿塔以守护者的凝望眼神,迎送着每一次天际归帆,也凝结着泉州港的万千风情。
海交发达 建筑艺术瑰宝“关锁塔”保平安
近观万寿塔,由花岗岩建造,结构奇特,为五层空心楼阁式建筑。底层加围廊,塔门前建一石构方形单檐歇山项门亭,第二层门额上方刻有“万寿宝塔”四字,字体也不大,稍不留意,就会漏过。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介绍,万寿塔面临 *** 海峡,受台风影响较大,为了防控风灾袭击,该塔建造时就采用外形逐层收分,门龛位置逐层、逐边互换的方式,即显得立面壮观,又保证重心稳定,经受住了无数强风雷雨的考验,这也显示了泉州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。
万寿塔又名关锁塔,这与其建筑者、南宋僧人介殊有关系。《闽书》记载,介殊有感于宝盖山位于晋江东南滨海风口、水 *** 接处,古人认为“风水”关乎一方之灵气,决定人文之兴衰。于是,介殊募缘兴建此塔,作为“关锁(风)水口”镇塔之用,遂命名为“关锁塔”。
李国宏说,僧人介殊能够募集资金在宝盖山顶兴建这一奇观,它很清晰地 *** 出当时的历史文化信息。即作为“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起点之一,泉州当时的海外交通发达、社会环境开放包容,带来了经济与文化的繁荣,这才造就了万寿塔这一奇特壮观的建筑艺术瑰宝。
指引航路 曾是郑和下西洋船队返航“航标塔”
然而,万寿塔更大的价值并不在于“风水”之说,而在于其独一无二的航标功能,《闽书》对此有明确阐释:“高出云表,登之可望商舶来往”。李国宏说,石狮市地势南高北低,更高的丘陵地就是海拔209米的宝盖山,在这建设航标塔是绝佳选择,“如果乘船在泉州湾入海口处的广阔海面,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万寿塔。”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,万寿塔默默地为无数进出泉州湾的中外船舶指引航路。它与六胜塔、石湖码头、江口码头一起构成了泉州港口设施建筑较为完整的体系。
万寿塔的航标功能在历代中得到延续,明代《武备志》收录的《郑和下西洋航海图》绘制有“万寿塔”图标。明代祝允明《前闻记·下西洋》记载,宣德八年,郑和下西洋船队由王景弘率领返航,六月十日,“望见望郎回山(即宝盖山)。”这是万寿塔作为郑和下西洋船队返航航标塔的历史记录。
到了清朝中期,章巽收藏的《航海图》清晰标有“姑嫂塔”(即万寿塔)图标,并注明它是船舶进入泉州港的引航标志。它与成书于18世纪的航海图书《指南 *** 》的描述相互印证,说明万寿塔作为泉州港外海航标的功能一直得到延续。道光元年绘制的《霞泽乡地图》,也标注“万寿塔”图标。当时朝廷已经正式开放泉州蚶江港与 *** 彰化县鹿港对渡通商。该地图即注明 *** 商船进入泉州港时,以万寿塔作为导航标志。
守望侨乡 “姑嫂塔”承载海洋贸易辛酸记忆
对于万寿塔,闽南民间还有个名字叫 “姑嫂塔”,因它流传着一个凄美的故事:传说很久以前,闽南天旱,庄稼颗粒无收,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 *** 离别新婚妻子和心爱的妹妹,远走南洋,约定三年后回来相会。海生去往南洋后,姑嫂俩天天爬上宝盖山,垒石登高,远眺大海归舟,盼望亲人回家团聚。转眼三年期到,海生乘船回来,姑嫂俩在山上看到船已近海岸,谁知忽然刮起狂风,下起暴雨,一阵惊涛骇浪把大帆船打翻了,海生葬身大海,姑嫂俩喜尽悲来,纵身跳入山崖。人们为了纪念她们,就在姑嫂二人垒石登高的地方建起这座“姑嫂塔”。
“姑嫂传奇”的故事早在明代已基本定型,广为人知。明代崇祯初年出版的何乔远《闽书》记载:“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,商贩海,久不至,姑嫂塔而望之,若望夫石然。”虽寥寥数语,但传奇故事的人物、主要情节已经包括在内。李国宏说,“姑嫂传奇”故事定型至今将近400年,它已深深烙印在海内外侨乡人的心中。长期以来,泉州从事航海经商者将“姑嫂塔”视为故乡的象征,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,该塔成为泉州悠久海外贸易传统的见证。
在17世纪初期绘制的泉州地图中,“姑嫂塔”已经成为重要的地理标志。因为姑嫂登山望海的故事,宝盖山被称为“望郎回山”。16世纪编撰的航海指南《顺风相送》记载,望郎回山上有“姑嫂塔”,是进出泉州港的地标。
神宝经原文及译文?
《神宝经》是宋代由谢和卿编著而成。该书专言作穴之法。穴之尖圆向坐,天生一定,不可强为,此正理也。不明正理,而用针盘卦例以定向坐,谈吉凶,多方揣摩,皆旁道支离,讹舛非一日矣。此书拔本塞源,而救其弊。该书为历代研究风水者必读之书,被历代地理人子奉为正宗宝典,地理人子无不习之。因此,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《钦定古今图书集成》(此书是与《永乐大典》、《四库全书》并驾齐驱的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巨著之一)将其收入丛书之中。
原文:皇天本无二道,下民眩惑于多岐。圣人安有两心,末学浸 *** 于别派。
注:理生成于天,发挥于圣,一而已矣。末学失传,浸 *** 别派,而有卦例等项之说。下民眩惑,莫知适从。此《神宝经》所以作也。
原文:尝观择地之要,必当明理为先。故知旁道支离,遂使正宗湮没。或用针盘而定向坐,或执卦例而谈吉凶。何殊胶柱调絃,刻舟求剑。承讹接舛,析绪分端。
注:此书专言作穴之法。穴之尖圆向坐,天生一定,不可强为,此正理也。不明正理,而用针盘卦例以定向坐,谈吉凶,多方揣摩,皆旁道支离,讹舛非一日矣。此书拔本塞源,而救其弊。故言之剀切。如此若倒杖定穴之后,方用针盘格其方位,以备造葬选择,则可。
原文:今欲统三才而返于一元,合二气而归于太极。着为妙诀,令达士见之心开,洩尽天机,使邪术闻之胆裂。卜其宅兆,宜尔室家,副仁人孝子之用心,俾后嗣先宗而共永。术能易得,道不虚行。山灵妒此书之存,须防六丁下取;神物恐斯道之失,岂无万圣同呵。理实有之,言岂诬矣。
注:此经发洩造化生成之妙,故山灵女石焉。然圣神恐地理失传,定然护持,不令泯绝。
原文:或谓山冤无口,诉求生气凝结恐难凭。岂知人智有眼,观验土色丰腴而可证。
注:生气凝结此穴也,观验自有智术,岂待山灵口诉。土色解见下文。
原文:石山偏宜土穴,冲和定见红黄。
注:石山非土穴不扦,其土必红黄,乃冲和之气。
原文:石穴出自土山,温润仍分紫白。
注:土山石穴,其石必色紫白,而质温润,乃吉。如坚硬顽石,凶矣。
原文:也有石山石穴,必须柔脆可锄。柔脆即温润。能无土穴土山,但取精强为美。土不宜太润。土穴似土而非土,纹理紧密。即精强之谓。石穴似石而非石,颜色鲜明。即柔脆之谓。此为柔里鑽坚,韧中点脆。
注:承上文石土二穴言。
原文:支龙多生小石,剖之必有异纹。
注:即土山石穴,其石必有异纹,乃贵。
原文:垄穴或出平尖,锄之要无烟墨。
注:即石山土穴,其土必细嫩可锄。如见顽麤之石,飞烟迸火者,则凶。《平尖即葬口》。
原文:是故顽硬者,生气不蓄。鬆散者,真阳不居。
注: *** 土贵冲和,既不要顽硬,又不要鬆散。真阳者,生气也。
原文:舌尖堪下莫伤脣。伤脣则太卑失穴。齿罅可扦休近骨。近骨则太高伤龙。鸡胸切玉,须明老嫩交襟。
注:阴嵴来如鸡胸,不可阴来阴作。老嫩即阴阳,交襟乃界水。
原文:鸠尾裁肪,要识刚柔界限。
注:平阳地如鸠尾,不可阳来阳作。刚柔亦阴阳界限,即交襟说理,须明又在眼力。不然,明是阳而指为阴,明是阴而指为阳。虽熟诵此经何益。
原文:既已明其的当,可无裁剪之能?倘然作用参差,难致和平之福。毫釐之谬如隔万山。尺寸之违便同千里。
注:裁剪作用,俱是穴法,详见下文。
原文:阳舒阴惨,义须谨于吸嘘。
注:阳作必借阴气一吸,阴作必借阳气一嘘。即阴来阳作,阳来阴作之义。若阳来阳受者,则见祸舒徐。若阴来阴受者,则见祸惨急。
原文:夫弱妇强,法当严于正架。
注:夫弱,阳也,法宜正毬。妇强,阴也,法宜架折。以正侧言。
原文:覆掌仰掌,以别阴阳。明毬暗毬,以分强弱。
注:形如覆掌,阴也,如仰掌,阳也。阴来明毬,显然为强。阳来暗毬,隐然为弱。覆掌仰掌者,形也。正毬架折者,法也。皆承上文,发明舒惨吸嘘之义。非夫星家阴龙阳向,阳龙阴向之谓
原文:先施倒杖,次卓竖竿。
注:相穴先看阴阳强弱倒杖以定之。次依倒杖所指,竖竿牵绳分其坐向。针盘卦例俱不用。
原文:三合三分,见穴土乘金之义。两片两翼,察相水印木之情。
注:乘金,相水,穴土,印木,此四穴法,载在《郭氏葬经》。必于三分三合,两片两翼中求之。解见下文。
原文:灰 *** 之微茫,毡里髦之彷彿。
注:申言上文脉气,微茫彷彿如此,必须法眼详察乃得。岂卤莽可识。
原文:左乘右接,须防翻斗斧头。
注:穴有宜左乘者,乘金也。有宜右接者,印木也。当左而右,当右而左,是斧头翻斗。
原文:后缩前伸,切忌凿伤钗股。
注:后缩吞葬也,穴土也。前伸吐葬也,相水也。相水穴在承浆部位故曰水。伸缩贵乎得宜,不可伤龙失穴。故曰:龙穴从来怕二伤,正此之谓。
原文:双脉求短股,若情不顺,理合从权。
注:双脉求短 *** 也。若情不在短又当从权作用,不拘短股也。挨生枕薄边如义,不然义当变法。挨生枕薄 *** 也。如情不在薄,又当变法作用。大抵相地,在相其情意所锺而已。贵在通融,岂宜拘执。
原文:仍观上下之分龙滴水,向背之接气迎堂。
注:上之分龙,下之滴水。后之接气,前之迎堂。此又变法中之不可变,从权中之不可移者也。
原文:十字天心,匪夫妇不配之十字。
注:穴法有天心十字,乃四应之至中是也。龙法又有不配十字,乃夫妇同行。。
原文:水抱尖圆,多错认作穴前界土。气分互换,常误称为坐下交襟。
注:此言气脉闪跌,行而未止。人不详察,见其水抱尖圆,遂错认作穴前界土,坐下交襟,而不审其气分左右,互换而前行也。其误甚矣。
原文:故葬腹者,多伤胸。扦鼻者,竟凿脑。
注:承上文,惟其错误,以致扦葬太高而伤龙。
原文:上下台盘角,阴来阳受为凭。
注:台盘角,阴也。前后铁鍖脣,阳脉阴扦是准。铁鍖脣,阳也。
原文:上锹下角者为弱。上角下锹者为强。
注:锹形平正喻阳弱。角形尖削喻阴强。俱上来者为主。
原文:盖阴阳之分,乃有前缩之异。
注:阴宜前,阳宜缩,即吞吐也。
原文:仍审隆鬣察脉之法,此为平坡拟穴之规。
注:隆鬣脉,行分水嵴也。察此脉气,阳耶阴耶。此平洋龙,高坡龙,拟穴一定之规。
原文:孤阳无分或穴正,可接脉而界流。
注:孤阳之地,下有合水,上无分水。倘或中有正穴,不可弃也。于来脉处,培土接之,分界其水,使两边而流。
原文:寡阴无合倘龙真,但凿池而会气。
注:寡阴之地上有分水,下无合水。倘龙气果真不可弃也。于脉止处凿池合其水,而会其气。盖地理或然不可一途而取,然非龙真穴正,安可强哉。此又不可不知。
原文:阴脉理宜凑入奈性急,亦宜避煞而扦。阳龙义合避簷,缘性宽,只得斗毬而下。
注:明葬法或前或缩者以此。
原文:生龟尾急,去则伤龙。
注:龟尾阴也,穴不宜急凑。
原文:死鳖背平,扦则伤穴。
注:鳖背阳也,穴不宜平缓。
原文:窝穴宜深更宜浅,天机切要心明。乳情宜下又宜高,祕诀全凭眼力。
注:窝穴阳也,阳坦夷宜深。又有宜浅者。乳穴阴也。阴避煞宜下。又有宜高者。天机元自活泼,在人心眼通明。
原文:阴龙性急,自然无拂顶之堂。阳脉性宽,亦或有穿耳之局。
注:阴龙决要架折,阳脉虽性宽,亦或用架折。而穿耳者曰堂,曰局,天生一定坐向,非人所强也。
原文:或也法当倚撞,倘焉情在盖粘。理合凑急,粘宽不烦人力。义当挨生,出死总合天然。
注:穴有盖粘倚撞四法,四法者,上中下左右也。统言之不过一止字耳。或凑急,或粘宽,或挨生出死,何往而非止,皆合天然,不烦人力。见此经之不强作也。
原文:月角龟肩,多向偏中求正。
注:月之角龟之肩,穴在偏旁。然偏中多有正处,多者未必尽然之词。
原文:竹篙鎗竿,定从险里求安。
注:形如竹篙鎗竿,险矣。定寻安处作穴。安乃妥平处,定者一定不移也。
原文:或堂长而脱杀水中,倘局顺而情归正处。
注:或堂长则水当面直流,此流泥杀也。看取 *** 何边,有情趋吉,横侧作穴,以脱去水中之杀。故云:脱倘局顺,而正不容侧作者,情归正处作穴,堂长只得任之,惟获福稍迟耳。
原文:凿蛇头者神死。破蟹壳者伤黄。故多下于两眸,或只扦于七寸。若使神在王字,气聚沬中。何妨触类行权,随机应变。
注:作穴以神气锺聚为据。蛇形固忌凿头,倘神在头王字上,又宜行权应变。蟹形固忌破壳,倘气聚壳沫中亦然。
原文:学者当精于格物审于致知。一理纔通皎若秋空之月。万疑顿释涣如春冶之冰。体用充周显微洞贯,存之在我,应之在彼。妙夺神功,知窥天巧。
注:地学只是一箇理字。
原文:不问阴阳向坐,板脚定对蛤尖。
注:不问阴作阳作,坐某向,某棺之板脚定对蛤尖,即合襟处。此倒杖法也。
原文:要知深浅高低,穴底但平涡里。
注:以一合二合水定浅深。
原文:合襟气会垄乳,得之至沉。寿带水交支皮,用兮伤浅。
注:穴底浅深,虽平涡里,又有垄乳支皮不同。垄乳高阜龙也。支皮平阳龙也。合襟寿带,即一合二合之水所云涡里也。垄乳之穴若平合襟,则深而至沉矣。支皮之穴若平寿带则太伤浅矣。又当别有斟酌。
原文:浅深交度当思洩去之基。
注:洩去即一合二合水穴,不可深于合水。故曰当思。高下乘生必有妥平之口。或高或下必乘生气。凡生气之处必有妥平葬口,即是放棺之处。必有者,天生自然也。
原文:或年深积流而无据,或岁久戕贼而难凭。切要精详,毋事卤。
注:承上文板脚蛤尖,穴底窝里,合襟寿带,洩去之基,妥平之口而言。
原文:别有龙藏水底,穴隐石间。穷变化之难量,岂愚夫之可测。
注:水底必须道眼,石间贵得明师。
原文:贴嵴平头脉短,故当 *** 而扦。
注:横龙穴居贴嵴头平不起,其脉短也。下棺当 *** 以接其气,是故横担横落无龙须下有龙
原文:窝钳起顶气长,拟用粘宽而下。
注:窝钳穴,上面起顶而来,其气长也。下棺粘宽,不可斗脉,是故直送直奔,有气要安无气。
原文:上分有嵴,嵴垄成个字,见脉路之分明。下合有涡,涡现作三义,验堂情之的确。
注:脉行则水上分如个字之形,无此不见脉路分明。脉止则水下合而成涡,如义之交会。无此不验堂情的确。堂小明堂也。
原文:朱雀未正情,合取于局之停匀。
注:朱雀桉也。桉未正,以 *** 左右局停,匀取用之。
原文:元武垂长,法当求其脉之止会。
注:气止水交,脉之止会处为穴。
原文:是以左来者,穴居右畔。右来者,坟在左边。
注:来者,向我而来,谓砂水也。砂水情意来向在左,则立穴右畔以迎之,曰穴居右畔。以砂水左来而知之也。既来向必其拱护在此,故知穴当在右。右来者亦然。
原文:若还正到长来,却去中心正下。
注:砂水情意不在左,不在右,桉山端拱,龙势迢迢,此正到长来也。穴居中心正下。逆中取顺者,因脉逆转而求。顺中取逆者,因脉顺流而出。
原文:顺逆,只是阴阳二字别名。三阳从地起为逆,三阴自天降为顺。阳脉为逆,阴脉为顺。与他处顺逆又不同。
注:顺中取逆,谓之饶龙。逆中取顺,谓之减虎。右来左受,穴故曰取逆。左来右受,穴故曰取顺。
原文:左来右下,全凭右臂拦龙。右到左扦,必藉左砂关虎。
注:关拦俱谓下砂,左来右下,即上文穴居右畔之云。右到左扦,即上文坟在左边之云。
原文:是以门户渗漏者气散。
注:关拦不合法,水口旷荡,故真气随之而散。
原文:牆垣凹陷者风寒。
注:垣局不周全, *** 断缺,故穴受风寒。
原文:或损高而益低,或截长而补短。
注:龙真穴正,人力补其未备。
原文:穴贪朝来之水,切防刺胁刳肠。
注:朝水吉,地无砂,横拦刺刳为害。水贵屈曲有情也。
原文:桉求逼近之山,最忌压头障眼。
注:有近桉,吉穴也。高而太迫,压障为害。
原文:盖穴宜取高下,须求蝉翼分明。粘龙不怕低扦,必验虾鬚界合。低防失脉,高忌露风。
注:忌露风,故求蝉翼分明。防失脉,故验虾鬚界合。
原文:空手锄头,见兄弟尊卑之分。
注:手把锄头,一前一后,如兄弟尊卑次第, *** 相让如此。
原文:临头割脚,知胞胎真假之情。
注:临头上有分水也,割脚下有合水也。分合中间,乃有真穴。否则假矣。胞胎即穴也。
原文:硬垄大,多是块然不结。
注:硬大无生气,不结地。
原文:软肩弱颈,巧从侧处藏机。故有鼠子转皮,奇形借脉。
注:肩软颈弱,活动有生气。结穴多巧藏闪边,侧如鼠子,如转皮奇形,借脉是也。
原文:脉情不顺,面前慎弗贪峰。宾礼虽亲,脚下当防倒屣。
注:坐下脉情不对前峰,慎勿贪朝失穴。面前朝峰虽对,又防其峰脚顺水窜走也。不窜走,乃是真朝。故曰:顶虽尖圆而可爱,脚必走窜而顾他。此之谓也。
原文:斜到正扦取局,正来侧下迎堂。侧龙直下,但取交金。直脉侧扦,翻成横圹。
注:龙脉斜到,穴则正扦。但以两水交金为据。龙脉正来,穴则侧下,迎堂龙正穴侧,故曰翻成横圹。
原文:穴凹必须平正。
注:穴落凹处,必须凹处平正。不平正,乃界水耳,非真穴也,凹窝也。
原文:背单但要乳长。
注:乳长则背单无妨,不长必要鬼托。否则仰瓦矣。
原文:鬼还气以为奇。
注:鬼长能夺我气,若还在后障风,在下塞水,为我用神,又自奇也。
原文:劫有情而反吉。
注:劫去本分我气,若有情环卫主山,反为吉也。鬼劫之龙,人所不喜。倘若还气有情,自结垣局,门户亦奇吉而可用。此正解上文亦一说。
原文:后循脉气,休教丝线离针。前接堂情,无使夫妻反目。
注:作穴之法,内接生气,外接堂气而已。要接生气,必须后循来脉不可斗,不可脱,如丝线穿针,勿令离也。要接堂气,必堂情与穴情相应,如夫妇然,勿令反目。
原文:屈曲但寻转变,高低切看来情。
注:龙脉自是屈曲而来,要细心寻他转变去处,则得矣。来情有阴有阳,穴情高低,看此以定。
原文:水里人眠,勿使襟裾沾湿。
注:窝穴中必要乳突泡,谓之水里坐。如无,谓之水里眠。此乃金星开水窝之法。如无乳泡,就愣弦作穴,谓之藏头索气。否则沾湿也。
原文:壁间灯挂,莫令裀褥倾油。
注:高穴必要微窝,阳中要有少阴,纯阳则沾湿矣。阴中要有少阳,纯阴则油倾矣。地理来来往往,只要阴中阳,阳中阴,再无别说。
原文:桥流水不流,为脉法之真机。
注:桥流,喻脉行也。水不流两边,界水不流过面前,合襟也。此脉行不止,看脉者,此其真机。
原文:水过山不过,乃穴情之妙处。
注:水过,两水交过,合襟也。山不过,脉为水界止而不行也。欲寻穴情,此其妙处。逆水,鎗头之有力。顺流,砂嘴之无情。砂嘴如鎗头,逆水则有力,顺水则无情。
原文:顺砂过穴未言凶,尖杀藏锋反为吉。
注:又言砂之顺水,不可尽言无情。或环拦冲射之水,或过身横抱为桉,又能藏锋,不露尖杀,则不凶而反为文笔之吉矣。故云:过身者,勿以顺嫌。
原文:龙真穴的,始可论土色之精奇。
注:相地以龙穴为主,不真不的,纵土色精奇,何益。故曰土色次之。
原文:堂舛砂讹,更莫问穴情之朕兆。
注:堂砂为穴证佐,又舛又讹,无穴可知,何必更言土色之美也。
原文:水流生旺,但可用于砖头。
注:以方位论水流之生旺,此惟开沟砖上用之。若龙穴左右,只取水之屈曲,还顾有情而已。何论方位也。以见针盘卦例之不用也。
原文:穴泥星辰,岂能移其板脚。
注:星辰罗盘方位之星辰,今人泥此点穴,岂知生成之穴,板脚定对蛤尖,岂星辰之所能移哉。
原文:顺流扦平水,要堂局关锁,以固真气。逆穴作高坟,宜 *** 开张,以纳来情。
注:龙势顺结,扦穴不可太高,与水相平,仍要面前堂局关锁周密,使真气固而不散。最忌开张龙势,逆结砂水来朝,当作高坟。及 *** ,亦要开张,纳受来情,却嫌面前紧狭。
原文:或为人之所同,不似我之所独。
注:独自享用砂水,不与人公共,方是真穴。此同不如独也。
原文:背后捲空仰瓦,败自天来。
注:天财横结,须有鬼托。
原文:面前反趫斜飞,气随形荡。
注:内有真穴,砂水自然抱护。反且斜焉,气荡可知。
原文:星辰无化气,全凭融结之精神。
注:如上文所云,硬垄大,是无化气也。亦有流动可作穴处,必其融结极有精神,方可裁剪。若欠精神,又何凭焉。
原文:作用有神功,要得裁剪之手段。变凶为吉,点铁成金。
注:点穴作用得法,自有神功,全在裁剪手段耳。有此手段,便可变凶为吉,点铁成金。非神功乎手段,即收山出煞,弃死挨生,接气迎堂,知止聚识,性情之类。上文句句皆是。性穴万万般,虽有性形,而无性主。吉龙处处有,纵有吉地,而无吉人。是以好地常存于世间,良师罕遇于知己。售术贵乎观德,明珠恐有暗投。择友妙在知言,至宝无庸妄洩。此书在处,当有神物护持。后学得之,即是先师亲授。
我有几本古书?从图片看,可以得到几点信息。
1,书的类型应该是风水堪舆方面的书籍。在古书中,这类的书籍相对来说是价值不太高的。除非是官印的大 *** 的此类书籍,否则价值是古书中较低的。
2,此书是木刻本,但年代不详,很大的可能是清代后期的。
3,不知道三卷是否全本,还是只有前三卷,如果不是全本,大概三本的价值在300~500上下。如果是全本,可能会稍高一点。
总体来说,古书的收藏价值主要看以下几点:
1,刻印年代,是哪个朝 *** 印的,当然越早的价值越高。目前来说,普通人可以接触到的大多数是清刻本,少量的明刻本,至于更早的刻本,价值都相当高,普通人接触不到,只有在一些大型拍卖会上才可以见到。
2,刻印方式。从时间向上追溯,有铅印本,石印本,木刻本等,另外还有手抄本。铅印本石晚清才出现的,石印本基本在清朝中期大量出现。
3,是哪里刻印的。古代书籍一般有官刻,局刻和民间刻印等几大类,官刻是中央 *** 刻印的,一般都较为精美,价值较高。局刻是地方官刻,相对也比较精美。民间刻印的水平差别很大,有非常精美价值高的,也有印的比较粗糙的。
一般古籍都有版本页,标注了刻印的年代和刻板所在,可以据此做一个判断。再有就是根据书籍版本的样式可以判断印制的年代和版本。
清朝的陵寝制度是什么?清代东、西陵建筑完全是继承了明代陵制,这在选址、轴线布局、方城明楼的布置及石象生设置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印证。如清东陵选在昌瑞山南坡,昌瑞山中峰突起,两侧山峰层层低下,犹如一道屏风,十五座陵寝各依山势东西排开,山前48平方公里的原野,坦荡如砥,西为昌瑞山余峰,东为起伏的丘陵。腹地有河流穿行,正南面有天台山、烟墩山对峙,形成一个天然的陵口——龙门口。这种向阳、避风、防洪的背山面水的大空间,完全符合风水理论所要求的陵寝吉地佳壤的山川形势,即要呈现开帐、拱卫、宾主、朝揖、水脉分流、堂局开阔、树木葱郁、气候湿润的地形地貌,证明东陵选址原则与明代十三陵的选址完全一致。清代各陵的礼仪建筑设置如碑亭、石象生、隆恩殿(明代称裬恩殿)、方城明楼等,皆按轴线展开,形成有序的空间层次。这种轴线安排是以远景、对景为依据,并不是固定方向不变的直轴,达到“前后照应”、“返顾有情”的效应,亦与明陵的意匠相通。有关方城明楼的形制,在入关以前诸陵中有强调城堡形象的意图,但入关以后接受了明陵设计中以隆恩殿与明楼为建筑主体的构图。又如石象生采用动物及文武臣两种系列,每一对石象生动物皆取立卧两式,亦是效仿明制。四角立望柱,以强调“神功圣德碑亭”地位的手法,也是学习明陵神道的处理。
有没有好看的书推荐下?
明朝的历史一共存在276年。明朝抵抗 *** ,赶走了元朝……所以要看历史明朝的历史不能不看。
1,《朱元璋传》--吴晗著,这是明史研究开创性人物吴晗的代表作(要看简体版)。本书是讲究朱元璋的(政策、影响……)。了解明朝,此书不可不看。
2,《正说明朝十六帝》细述了明朝十六个皇帝的一生。从书中,我们可以看到,宣宗的隐忧,英宗的仁慈,景帝的功绩,武宗的多情,万历的有为……这些都与我们往常的印象有所不同。
3,《明朝那些事儿》--当年明月著。
对于不容易静下心看书的读者来说,这是一本更好读的明史。里面写的内容很生动、流畅。我读的时候用不了多久便看完了。
4,《万历十五年》--黄仁宇著。
这本书对中国历史写作来说,是确立了一个榜样。往后的吴思,李亚平,易中天,等等诸人,无一不坦言受到此书的影响。
5,《明史纪事本末》中华书局
将明朝历史分成一些首尾完整的事件进行记叙,便于简明了解历史。 (大师级别的书籍哈哈哈)
你看哪本书?欢迎下方留言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