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之前就已经说过,在龚开的《宋江三十六人赞》中,只有两个人最后没有当上天罡星。一个是孙立,还有一个就是晁盖。
晁盖没有当上天罡星很简单,因为他已经死了。晁盖是之一个阵亡的梁山好汉(王伦不算好汉),也是唯一一个死在大结拜之前的梁山好汉。梁山地界就是这么邪性,要么不死头领,一死就死老大。
很多读者对晁盖的死很有意见,你说梁山上这么多打酱油的不死,偏偏这么重要的一个角色死了。要是晁盖不死,还能让宋江走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吗?
【晁盖】
说起来,施耐庵也是不想的,他也很无奈啊!要知道,在《水浒传》最初的雏形《大宋宣和遗事》里,作为太行山梁山泺山寨(不是现在的这个水泊梁山)带头大哥的晁盖确实在宋江上山时就已经死了。“在晁盖恐托胆称王,归天及早;惟宋江肯呼保义,把寨为头。”
不过那时候的晁盖不叫“托塔天王”,而叫“铁天王”。就连《宋江三十六人赞》里,也称呼他“铁天王”,赞是这样写的:“毗沙天人,证紫金躯,顽铁铸汝,亦出洪炉。”大概是施耐庵受托塔李天王(哪吒的老爸)影响,所以把晁盖的绰号改为“托塔天王”,还编出了一套晁盖搬塔的典故来。从这个典故来看,晁盖的膂力似乎不在鲁智深之下。
不仅是《大宋宣和遗事》,在元代的梁山戏里,也都把晁盖写进了先烈的行列里。
《黑旋风双献功》:“哥哥晁盖三打祝家庄身亡.众兄弟拜了某为头领。”《梁山泊李逵负荆》:“后来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,众兄弟推某为头领。”《鲁智深喜赏黄花峪》:“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,众兄弟拜某为头领。”《同乐院燕青博鱼》:“不幸哥哥晁盖,三打祝家庄中箭身亡。”《都孔目风雨还牢末》:“晁盖哥哥并众头领让我坐第二把交椅,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,众兄弟让我为头领。”
这五部元杂剧对晁盖之死的叙述基本相同:三打祝家庄身亡。施公已经算是仁义了,在三打祝家庄时没让晁盖死,而是拖到了曾头市再死。我们看祝家庄和曾头市的配置,几乎一模一样。祝家庄与曾头市基本上是属于民间武装性质的庄子,祝家有老爷子、曾家也有老爷子,祝家有三子、曾家有五子,祝家有教师栾廷玉、曾家有教师史文恭与苏定。
大概是施公觉得晁盖的戏份太少,为了让晁盖多领几集的盒饭,生生编造出了一个祝家庄的PLUS版出来。但是晁盖是必须死的。从宋江踏上梁山的那一天起,就注定了晁盖走进了死亡之门。
【晁盖】
晁盖和宋江是老乡,郓城县东溪村人。至今山东郓城县西北晁庄村的晁姓人,自称是晁盖后裔。清乾隆四十年(1776年),山东郓城晁庄村修了一部《晁氏宗谱》,里面有个九世祖晁盍,他们说就是晁盖。因其 *** ,砍头入谱,即把旧时的繁体字“蓋”字去“ *** ”头,就成为“盍”字。
根据家谱记载,晁盍有个弟弟叫晁彰,是金贞佑年间澹州都统,遭谗被害。贞佑距离宣和相差了将近一百年。如果晁彰确实是晁盍的弟弟的话,那么晁盍就不可能是晁盖了。
晁盖是当地的乡绅,有个社会职务,叫保正。“保正”是王安石变法变出来的官,简单点说,保正是五百家乡民的总头目,也算是个基层干部了。
不过晁盖的心思不在做官上,《水浒》中说他“祖是本县本乡富户,平生仗义疏财,专爱结识天下好汉,但有人来投奔他,不论好歹,便留在庄上住,若要出去时,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……晁盖独霸在那村坊,江湖都闻他名字。”
所以当刘唐和公孙胜想打生辰纲主意的时候,他们找的不是名望更加响亮的宋 *** 押司,而是晁盖晁保正。智劫生辰纲在《大宋宣和遗事》里已有原型。说的是北京大名府留守梁师宝,差县尉马国安一行,送十万金银珠宝为蔡太师上寿。行至南洛县五花营田地里,撞上八个大汉吴加亮、刘唐、秦明、阮进、阮通、阮小二、燕青等,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碣村的铁天王晁盖。八人用药酒麻倒马国安等,劫取生辰纲。事发后,官府追捕,郓城县押司宋江暗中向晁盖报信,八条好汉共同前往太行山梁山泊落草为“寇”。
“智取生辰纲”是《水浒传》中一条很重要的线索。天罡星中的宋江、吴用、公孙胜、阮小二、阮小五、阮小七、刘唐、朱仝、雷横、杨志、索超、林冲,地煞星里的白胜、朱贵、杜迁、宋万,再加上梁山前两代 *** 王伦和晁盖,都被这条线索串联了起来。
【晁盖】
就好像宋江上梁山晁盖必须死一样,晁盖上梁山王伦就必须死。一山不容二虎,除非一公一母。
王伦在梁山,充其量算是土匪,和王英的清风山、孔明孔亮的 *** 山、李忠周通的桃花山没什么区别。只有在晁盖到来之后,梁山才有明确的政治路线和正确的指导方针,才代表了正义的事业,才和其它山寨有了本质的区别。所以说,在梁山历史上,晁盖虽非创始人,却是光大门庭奠定基业的重要 *** 。
晁盖强烈的正义感,还体现在他对梁山形象的维护上。得知时迁在祝家庄偷鸡,他气愤地说:“俺梁山泊好汉,自从火并王伦之后,便以忠义为主,全施仁德于民。一个个兄弟下山去,不曾折了锐气。新旧上山的兄弟们,各各都有豪杰的光彩。这厮两个用梁山泊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,连累我等受辱”。如果不是宋江等人劝说,差一点把与时迁同来的杨雄、石秀给斩了。
【火拼王伦】
晁盖和宋江是有本质差别的。晁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“义”字,而宋江的思想无非是一个“忠”字;晁盖是彻底的***者,而宋江则一心求招安,把梁山泊当作与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。
所以,从根本上来将,晁盖和宋江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。而这矛盾,从宋江上梁山那天就可以看出来了。
宋江一干人等上了梁山之后,梁山上再次排了座次,晁盖之一,宋江第二,吴用第三,公孙胜第四。然后,宋江说:休分功劳高下,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,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,待日后出力多寡,那时另行定夺。
这话该宋江说吗?不该,这时的老大是晁盖,就算你有这个主意,也应该和晁盖商量好了,由晁盖发号施令。可是宋江根本不理老大,自己就拿了主意,并且贯彻执行了。
宋江为什么要这样安排?我们再来看看现场的情况,左边的旧头领,也就是晁盖的旧部下共计九人:林冲、刘唐、阮小二、阮小七、阮小五、杜迁、宋万、朱贵、白胜。
右边的新头领,也就是宋江带上山的共计二十七人:花荣、秦明、黄信、戴宗、李逵、李俊、穆弘、张横、张顺、燕顺、吕方、郭盛、萧让、王矮虎、薛永、金大坚、穆春、李立、欧鹏、蒋敬、童威、童猛、马麟、石勇、侯建、郑天寿、陶宗旺。
晁盖什么感觉?宋江什么感觉?
宋系的人是晁系的人的三倍!
这是 *** 裸的 *** 啊!老晁啊,你说你是老大还是我是老大?以后梁山有什么决策,你是准备投票还是动粗?
【宋江】
自从宋江上山之后,晁盖的权力就慢慢被架空了。眼看着宋系的势力越来越大,而自己的嫡系数来数去还是这么几个。更糟糕的是,晁系的二把手吴用显然也已经被宋江给拉拢过去了。
照此以往下去,瓦岗山翟让的悲剧恐怕就要在我身上重演了啊!晁盖很焦虑。
段景柱的上山是导火索。段景柱为什么上山?因为曾头市抢了他的宝马“照夜玉狮子”。这匹马原本是段景柱要献给宋江的。听听,是献给宋江的,不是献给晁盖的。梁山的老大可还活着呢,外面的人就只知有宋江不知有晁盖了。
对晁盖来讲,这才是奇耻大辱。所以晁盖决定亲自下山,打一场胜仗,长长自己的威风。这时候的梁山,与他刚上山那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了;比起三大祝家庄时,也是强盛了不少。所以消灭一个曾头市,对于这个时期的梁山来讲,算不得什么大手术,So easy的事情。
孰知,宋江就等着晁盖下这个决定呢。他知道,晁盖一旦下山,就再也不能活着回到梁山了。
从结果来看,段景柱的上山极有可能是一个圈套。其实,只要晁盖决定下山打仗,不管是曾头市还是别的地方,都保证有去无回。
【段景柱】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