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“阳虚易生寒湿,阴虚易生湿热”?

为什么说“阳虚易生寒湿,阴虚易生湿热”?

访客 2025-07-12 婚姻配对 305 次浏览 0个评论

疾病,不管从外而入或从内而生,都属邪气。而邪气袭人,多由正气虚损所引起(疫疠和外伤等除外)。正如《素问·遗篇·刺法论》所说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

人体的正气,可分为阳气和阴气。阳气,多指功能之气,包括脏腑之气、经脉之气;阴气,也称阴精,多指物质精微之气,包括先天之精、水谷之气、呼吸之气。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,阳气是阴精的功能外现,精能化气,气能生精。两者互为关系,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。

阳虚,就是指身体的阳气不足;阴虚,就是指身体的阴精亏损。阴虚、阳虚都是容易导致湿邪侵入、存留的重要因素。“肾藏精”,精气禀受于父母,靠水谷精微的滋养,而由肾化生,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,“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,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”,故这里所说的阳虚、阴虚,主要是指肾阳虚和肾阴虚。

“阳虚则寒”。阳气不足,阳不制阴,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“,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饮食失养和劳倦内伤,或久病寒病损伤阳气所致。外则卫阳不固,血脉失于流畅,不能温煦肌肤;内则呼吸大气和腐熟蒸化水谷的功能低下,出现形寒肢厥,面晄神疲,气短纳少,下利清谷,舌胖而淡,脉迟弱无力或细微等阳虚证象。由于阳不足以胜阴,水谷不化精微,变化成痰饮水湿,而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又反过来影响少火作用的发挥,促使阳虚加重。

“阴虚则热”。阴虚,精、血、津液等物质精微之气亏乏,导致阴不制阳,阳相对亢盛,机能虚性亢奋,阴液不足及滋养、宁静功能减退,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。多表现为五心烦热、骨蒸潮热、身体消瘦、盗汗耳鸣、咽干口燥、舌红少苔、脉细数无力等。阳气的功能虽亢奋而空虚,无力以化水谷为精微,又变成痰饮水湿,而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又阻碍了精微的吸收,促使阴虚加重。

可见,肾阴肾阳互为关系,任何一方亏损都可影响对方,造成功能失调,从而导致了湿邪的侵袭或产生,以至存留。

湿邪,泛指痰、饮、水、湿,并有内外之分:外湿,指自然界湿邪侵袭身体引起的病证;内湿,指身体功能失调,水湿停聚而引起的病证。当人体正气亏损时,无论是阴虚或是阳虚都会引起湿邪。阳气虚则造成气化失常,阴气虚则造成精微不足,都同样会阻碍、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,阻碍了气血、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,而致湿气停留。湿虽为阴邪,但易随气而化:当阳虚不足以胜阴,痰饮、水湿滞留,便随阳虚阴盛而化生为寒湿;若阴虚不足以配阳,痰饮、水湿又随阴虚阳盛而化生为湿热。

湿气的水为何解不了阴虚的火?湿气是一种病理产物,有黏腻的特质,是身体无法正常运化而产生的黏着在体内的液体。湿气有可能来自于外界环境,还有可能因为饮食不节引起脾胃湿困,由此生内湿。

津液是人体内滋润濡养和充养血脉的正常水液,包括汗液、血液、尿液、脏腑内在体液和正常分泌物。这也就解释了孩子为何会既阴虚,又湿气重:湿邪困脾时,会影响脾胃生成津液的功能,同时湿气也会影响气机运转,严重时人就会出现缺津、阴虚的表现。

阳虚寒湿者选择药物时应该以温补脾胃、补肾壮阳的药物为主,可以在医生指导下,选择附子理中丸、四神丸、茸地益肾胶囊、黄芪建中丸、右归丸等中成药,温肾健脾,能够有效缓解久泻久痢、水肿、腰腹冷痛等症状。

阴虚湿热者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,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成药。一般来说,腰膝酸软、耳鸣眼花、五心烦热者可以用六味地黄丸;虚火亢旺、小便黄而不利、心烦明显者,可以用知柏地黄丸;潮热盗汗,咳嗽,耳鸣遗精可以用大补阴丸;眼睛干涩、视物昏花、耳鸣明显者,可以用杞菊地黄丸;内障目暗,视物昏花可用石斛夜光丸;腰痛、胁痛、头晕耳鸣、五心烦热的可用龟甲养阴片;心阴不足,失眠多梦,可以用天王补心丹;阴虚肺燥,咽喉干痛,干咳少痰可用养阴清肺丸。

转载请注明来自子寅国学算命网,本文标题:《为什么说“阳虚易生寒湿,阴虚易生湿热”?》

每一天,每一秒,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!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305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