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孩子,哪一关最难过?
答案一定是,青春叛逆期。
电视剧《小别离》里,黄磊和海清饰演的父母,就对上初中的女儿担忧不已。
怕她早恋耽误学习,怕她被坏学生带上歪路……
可父母管得越严,孩子逆反心理越严重。顶撞父母、离家出走,花样百出。
“青春期的孩子,就像一个定时炸弹”,话虽夸张,但也不是没有道理。
男孩子更甚,自尊心强,爱面子,急于证明自己,也更容易冲动犯错。
打架、早恋、厌学,如果得不到积极、有效的正确引导,孩子很可能一步错、步步错。耽误的不止是学习,还可能影响一生走向。
李玫瑾教授提醒,青春期的孩子太敏感,做家长的要改变从前的教育模式,用更科学、更能让孩子接受的方式,给予支持与引导。
阅读,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。
想想看,当孩子跟家长、老师对着干,故意惹父母生气时,正好读到一篇讲述相同经历的《我曾羡慕“酷小孩”》;
孩子就会懂得,不交作业、被老师罚站,并不真的酷。那只是一种自我逃避和放纵。
像这样能跟青春期孩子产生强烈共鸣的故事,就来自备受欢迎的国民杂志之一——
《读者》(校园版•成长)
9~18岁孩子都适读
培养健全人格、健康身心
它是备受孩子信赖的“良师益友”。
孩子许多成长困惑和难以启齿的隐秘心情,都能在杂志中找到共鸣和指引。比如:
长得不漂亮,同学们都不喜欢我,该如何自处?
同学穿的、用的都是名牌,我家却买不起,怎么才能摆脱自卑、苦闷的情绪?
用阅读的方式,在真实故事里寻找答案;既能保护孩子的自尊,又能让孩子敞开心扉,得到纾解和安慰。真的很贴心。
它是打开孩子视野和格局的“知识之窗”。
与单纯科普书不同,它的趣味性、知识性、可读性都很强。
很多科普性文章,孩子看一眼标题,就会被深深吸引:
为什么有些声音会让我们起鸡皮疙瘩?
为什么说哥伦布害死了明朝崇祯皇帝?
街边卖的摊饼里,也有航天物理学?
古人为什么不用拔智齿?
历史、生物、物理、化学、地理、艺术等学科知识,一网打尽。
读一本杂志,就等于读了一部涉及九大学科的大百科。
不止内容丰富,孩子宝贵的阅读时间也变得更高效、更有收获感。
它还是一位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写作和阅读水平的“语文老师”。
每一期杂志,都有固定的「读写」版块。
这里有优美的诗歌、散文,也有真情流露的记叙文、议论文。
特邀名师、作家手把手教孩子创作:
蔡骏用20年的写作经验教会孩子,怎样才能写出一个有吸引力的开篇;
作家刘墉鼓励孩子“不要怕写流水账”,而要学习如何写“高明、生动”的流水账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